close
Blogtrottr
UDN個人理財
個人理財:收錄存借款、信用卡、保險、外匯、稅務等相關個人理財新聞,全家人的錢事通通都在這裡找到答案。 
Madesmith

Modern handmade. New designers every week.
From our sponsors
我是有錢人-迷思396》拜託~你知道你買的根本不是儲蓄險嗎?
Aug 22nd 2013, 10:27

最近因為採訪而接觸了不少的保戶,談他們都買了哪些保單?根據筆者過往的經驗,能夠說出自己買了哪些保單及保額,幾乎就可以歸類成「對保險非常懂」的那一群。

但這一次,讓筆者非常驚訝的是:不論受訪者的收入高、低,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說自己「有買儲蓄險」。然而,當筆者進一步追問對方保單的名稱之後才發現:這些受訪者口中的「儲蓄險」,其實只是「增額終身壽險」。

筆者不死心地接連追問幾位受訪者所買的保單名稱,經查證都是名稱叫做「XX增額終身壽險」的保單。可問題是:為什麼保險業務員可以把這種保單當儲蓄險賣?為何增額終身壽險不能當儲蓄險賣?理由很多種:

首先,一般人對於儲蓄險的認定,就是學名叫做「生存險」或「生死合險」的保單。簡單來說,它與「定期或終身壽險(一般稱做「死亡險」)」的差別在於:前者是「活著的時候也可以領」的保單,後者講得直白一些,就是「死了之後,受益人拿錢」。

正因為「生存險」或「生死合險」的給付前提在於「活著時就可領錢」,所以,這類保單一的給付項目一定有「生存保險金」。但值得保戶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生存保險金並不等於「祝壽保險金」,因為祝壽保險金只是保險公司為了避免自己擔負太多保戶的「長壽」風險,所以會早早在被保險人99~111歲之間(視不同保險公司契約條款而定),提早把原本保戶應該在「身故」後,由受益人領取的「身故保險金」提早給付,然後保單自此失效,保戶及保險公司相互兩不欠。

(請讀者特別注意了,有的保險公司把有「祝壽」意含的保險金,寫為「滿期保險金」,但實際上,它並非一般繳費期滿就可領回的「滿期保險金」,而只是高齡祝壽金而已)

過去,台灣人因為風俗習慣的因素,不喜歡提到死啊、活啊的。所以,不但保險公司刻意迎合社會大眾,主推這種「生存險」或「生死合險」,而且把這類保單取了個非常符合民眾需要的「儲蓄險」或「養老險」等名詞。

然而,不管保單的名稱為何?只要「活著時候也可以領錢」,也就是有「生存保險金」或「滿期保險金」的保單,也才能夠像是「零存整付」的銀行定存一樣,被稱做是「儲蓄險」。

撇開金管會三令五申,不准保險業務員把保單與銀行定存相比,或拿來當做「儲蓄」商品來賣。但是,完全沒有任何生存保險金或滿期保險金的增額終身壽險,如何可以當做「儲蓄險」賣?

當然,市面上有少數幾張增額終身壽險,是有提供生存保險金。但至少筆者接觸到的保單,沒有一張是有生存保險金的增額終身壽險,卻是被業務員拿來當有生存保險金的儲蓄險賣。

其次,有不少業務員對筆者說:為何增額終身壽險不能當儲蓄險?因為雖然它沒有生存保險金或滿期保險金,但只要它的保單帳戶裡有錢(保單價值準備金,簡稱「保價金」),當保戶需要錢時,就可以從中「部分解約」,又怎麼不能當儲蓄險賣呢?

對此,筆者只能說:如果沒有生存保險金與滿期保險金的增額終身壽險,都能夠等同於有生存保險金或滿期保險金的儲蓄險(生存險或生死合險)的話,那麼,同樣也擁有保單價值準備金的「終身壽險」,不是也該可以當做生存險或生死合險來賣嗎?為何獨獨稱增額終身壽險為儲蓄險?而終身壽險則不可以?

因為每一張保單都有「預定利率」,這並非只有增額終身壽險才有。更何況,終身壽險只要有保價金,就可以據此算出IRR的。只不過與增額終身壽險相比,終身壽險的IRR比較「沒看頭」而已。

有些接受業務員洗腦的保戶又說了:這是因為終身壽險沒有「每年遞增」的機制,而增額終身壽險則有。事實上,這句話也是完全站不住腳,且是100%被業務員「誤導」的。

因為增額終身壽險的「增額」機制是指「保額遞增」,而不是指保保價金的增幅,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更不能相等於「年複利報酬率」。儘管如此,幾乎沒有一位保戶對此有認知。

筆者曾經接著再三追問過這些原本要買儲蓄險的保戶:知不知道自己買的根本不是儲蓄險?有的說「知道」,有的則說「不知道」。而在知道的受訪者中,有的坦承自己因為買不起真正的儲蓄險,所以才買保費「相對較便宜」的增額終身壽險;還有的人,則是含糊不清地表示:業務員說這檔商品就算不提早解約,每年可以有XX比率的增值。

只不過在筆者詳細追問之下,也沒有一位保戶能夠清楚說出自己所買的這張「儲蓄險」,到底投資報酬率有多少?有沒有實際算過這張保單的年複利報酬(IRR),真的與保險業務員說的數字是完全一樣的?

實際以目前某家壽險公司熱賣的外幣美元增額終身壽險為例,它所「號稱」的保額增加的幅度是「2.75%單利增值」,但筆者實際拿這家公司在壽險公會「資訊公開e站」,所必須公告的每年保價金與解約金資料進行試算,得出的結果如下:

圖/李雪雯提供

上表最簡單的結論是:就算保險業務員跟保戶說「每年保額2.75%單利增加」,但實際上它的年複利報酬率卻只有1%不到。如果在繳費的六年期間中解約,甚至第一年就解約,幾乎是所有保費都「端」給了保險公司跟業務員了。

而且,有些公司的滿期保險金其實只是祝壽保險金,也就是年滿110歲左右時,保險公司給付一筆金額之後,保障就中止了。但這筆金額也滿弔詭,多半是「當年度保額」或是「當年度保額或總繳保費一定倍數(如1.03倍)較大者」。

也就是說,110歲仍舊生存的保戶,所拿的錢都遠比當年度保價金少非常多。再經由這樣調整之後,原本IRR超過3%的保單,立刻就又下降且「失色」了許多(請見上表括號內紅色數字)。

老實說,如果這張保單是外幣(美元)保單,原本美國市場的投資報酬率會比台灣還要高。但所算出來的IRR卻連台幣銀行定存都打敗不了!而如此之低,連銀行定存都不如的年複利報酬率,這些相信業務員說可以當「儲蓄險」投資或儲蓄的保戶,還會認為這種保單真的能稱做「儲蓄險」嗎?

更何況這張保單還是以美元計價的外幣保單,保戶雖然可以賺到年複利報酬,卻必須面對台幣升值的匯兌損失。有位朋友跟筆者說:「我確實算過了,我買的時候一美元兌29元台幣,除非一美元兌27元台幣,我才可能會賠錢。更何況美元兌台幣,根本不可能升到27元的水準,因為那樣等原全台灣的出口商都「倒光了」。

但是,她似乎沒有實際精算:如果台幣由一美元29升至27元的話,等於升值幅度是6.89%;假設升值到一美元兌台幣28元,僅僅只是台幣升值一元,保戶光是匯兌上的損失就是3.45%。

而就算她是兩、三年前買的,預定利率較高的保單,單單是預定利率都沒有聽說有6.89%的,更何況實際年複利報酬率,遠低於這個數字,就真的不知道這位朋友說的「除非台幣由一美元兌29元,升值到27元才可能賠錢」是如何算出來的?

因為從上表得知:保單年複利報酬50、60年後才2.8%多一些,如果提早解約(例如第40年時解約),IRR只有0.5598%。對的,你沒有看錯,40年的投報率只有0.5%多一些。而如果保戶夠幸運,台幣是貶值的,整體投報率才可能拉高:假設台幣走升,保戶40年的心血等於是「白做工」。

對此,有的業務員就說了:這張保單是知名大公司推出的,投報率雖然低了些,但也還是安穩、有保障。關於這一點,筆者還是奉勸任何對金融機構抱持著「永遠不可能倒」迷思的民眾清醒一下:任何公司只要經營不善、大股東心態不正,要倒閉絕對是輕而易舉的事。

而且,一張保單多半是提供三十、四十年之後才會用到(申請到身故理賠金),誰能保證這麼久的時間之後,現在非常知名而大規模的保險公司,未來還能夠持續健在?

當然,還有的業務員及保戶異口同聲地說:如果擔心保險公司會倒,那就在繳費期滿後就馬上解約提領出來,這樣不就得了?但是,保險公司要能提供保戶長長久久的保障,是建立在「永續經營」的大前提之下的。

也就是說,當保險公司不斷地受到來自保戶的不時提領,不僅會打亂了既定的資金規劃、難以提供所有保戶原先所做的保障承諾,更容易因此而產生資金流大幅波動,並且要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提前解約金,而損失掉一定的利息。這道理就跟一般民眾在定存到期前解約,利息將會打折的意思是一樣的。

許多保戶也強調,「雖然儲蓄險的投報率不高,但它還有一點保障,至少比銀行定存好一點」。關於這一點,就更代表保戶對於「保險」的認知有誤。因為從全方位理財的角度來看,假設保額不足,首先應該要購足保額,其次才再考慮投資、儲蓄的問題。

就此不足的保額,保戶如何自我安慰地表示:至少還有一點保障?而假設保額已經買齊,就算買了儲蓄險可以「附贈保障」,那也不是正確的理財規劃,仍舊是一樁「錢沒花在刀口上」的買賣。

甚至有業務員及保戶說:何必那麼斤斤計較於名稱使用上,必須100%精確呢?只要保戶及業務員都知道所談的是什麼東西及內容就好。關於這一點,筆者就非常不贊成。

因為保戶未來能不能拿到保險金,看的就是保單契約條款,它是屬於法律條文層面的內容。法律的東西,是黑就不是白,否則,每一種人各有一種解釋方法,保戶又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內容之下,雙方的歧義鐵定是越拉越遠,這樣的結果難道會是保戶之福?

筆者曾經拿這些資料,就教於一些保險業的「清流」,他們對此也是不斷地搖頭嘆息並表示:「不論怎麼說,業務員把增額終身壽險當做生存險或生死合險的「儲蓄險」來賣,如果不是業務員完全不懂保險,就是蓄意欺騙對保險不懂的保戶。如果是前者,他根本不夠格當業務員;如果是後者,更是可惡中的可惡」。

當然,也有業務員反駁:正是因為一般保戶對保險完全不懂,所以才需要用「保戶比較聽得懂的名詞」向他們推銷。對此,筆者也只能無奈地說:保險它是什麼,就該據實以告,並且努力向保戶解釋清楚。

假設保戶還是弄不清楚,那他就根本不是適合買這份保單的對象;而如果業務員想要走捷徑,刻意用「保戶聽得懂的名詞」含糊帶過,不但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也難怪保險市場一直以來有這麼多誤導及糾紛事件。

另一位朋友也告訴筆者:妳寫這些東西,所有業務員會恨死妳,但保戶也不會感激妳,因為他們都是「心甘情願」地購買,完全沒有「被強迫」的意思,妳為何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行為?

老實說,這位朋友說的也沒有錯,筆者似乎是瞎擔心過了頭。然而,為何長期以來,老是嚷嚷「總是被投顧老師、理專、業務員欺騙」的投資理財大眾,就不曾認清此一事實:

業務員假設單單在解釋商品上,就會為了便宜行事,而將非儲蓄險商品當儲蓄險賣。那麼,保戶如何能夠確認這位業務員,是否有可能為了促進成交,而進一步誇大了商品保障範圍,或是投資報酬率?

正如許多金融業前輩一直告訴筆者的信念:一位不老實,且常常會便宜行事的業務員,會堅守業務員的職業道德,並且完全站在客戶的角度及利益,進行各種正確的投資理財建議?

而如果全部收益均由「白紙黑字」契約條款所寫下、完全沒有任何模糊空間存在的商品,經由保險公司包裝及業務員口傳銷售之下,都可以賣得如此「零零落落」,甚至是「指鹿為馬」,其他牽涉到更複雜財務操作的金融商品,投資人又如何能夠逃躲得掉各種金融商品推銷員的「錯誤銷售」,進而能夠從中順利獲利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gls 的頭像
    hogls

    2016 汽車駕照線上測驗2015 , 汽車駕照筆試 , 考汽車駕照 , 汽車駕照過期 , 汽車駕照路考 , 汽車駕照筆試線上測驗 ,

    hog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